五阴本是妄想所成——明识阴惟是颠倒妄想 净界法师
辛五、明识阴惟是颠倒妄想
识阴是什么呢?是前面色受想行的一个依止处、大仓库。所有的色受想行都是由识阴变现出来,所以它是一个我执、法执所相应的一个颠倒妄想。也就是什么意思呢?前面的四个妄想都要加一个颠倒,从凡夫的角度,我们的色阴是一种颠倒的坚固妄想,我们的受阴是一种颠倒的虚明妄想,乃至于行阴是一种颠倒的幽隐妄想。因为我们所有身心世界的造作、变化都离不开第八识这个颠倒,它是以颠倒为本质。
识阴非真
又汝精明湛不摇处,名恒常者,于身不出见闻觉知,若实精真,不容习妄。
假若这精纯明了湛然而不动摇的第八识,名恒常者,我们假设它是一个恒常相续的,第八识恒常相续的,但是它整个作用在身根当中,不离开见闻嗅尝觉知六根的作用,假设它是一种精纯而真实的心性,它不应该容受虚妄的习气才对啊!
先按定其实这个第八识它也不是真实的,它也是妄想变现的,它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,先把它按定,以下再说明理由。为什么说第八识不是本来面目,它也是一种妄想习气所变现呢?
随境生灭
何因汝等,曾于昔年睹一奇物,经历年岁,忆忘俱无,于后忽然覆睹前异,记忆宛然曾不遗失?则此精了湛不摇中,念念受熏,有何筹算?
为什么我们过去曾经在某一年,我们看到一个很珍奇的物质,这个东西很特别,我们当初真的是留下深刻的印象,但是经过了一年、二年、三年、几年过去以后,我们对于这件事情不但是忘记了,连忘记的念头也没有,忘得干干净净。后来在某一个特殊因缘当中,我们又再看到了一次这个珍奇的物品。因为你过去有这样的一个种子,你又看到了,内心外缘的碰撞,我们过去生可能曾经亲近过三宝,受过菩萨戒,但今生忘了一干二净,但是你看到佛像的时候突然很感动,这怎么回事呢?你内心的善根被触动了,记忆宛然曾不遗失,你过去的记忆力突然间,啪!表现出来,而且清楚分明的现前,一点都不忘失,就好像你回到过去一样。
这个精纯明了湛然不动的心中,就表示什么呢?它是念念受熏,它的确会受前七转识的熏习而有所增长,或者有所损减。有何筹算,这地方的种子是无量无边,又怎么能够计算呢?
在唯识学上说,一个法会受熏,什么叫受熏诸位知道吗?受熏就是变化,它会增加。比方你看到三宝,赞叹三宝,你的善根就增加了,你诃责三宝,你的善根就退失。受熏就是什么?就是它不断的变化。当然变化就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,我们本来面目不能变化的啊!
引喻申明
阿难当知!此湛非真,如急流水,望如恬静,流急不见,非是无流,若非想元,宁受妄习?非汝六根互用开合,此之妄想无时得灭。
阿难当知!这个湛然不动的体性,它不是我们真实的本性,它只就是像一个急速的水流,你远远望去,好像是很平静而没有波浪,其实它是流水流得很快速的关系,而使令流动之相不明显的显现出来,并不是没有水流,它是流得很快,流得很微细,如此而已。
假若第八识它不是一个妄想的根源,又怎么能够接受熏习呢?又怎么会有变化呢?除非我们的六根能够互相的开合、互相的互用,否则,我们第八识的妄想是不能够销灭的。
结示立名
故汝现在见闻知觉,中串习几,则湛了内罔象虚无,第五颠倒微细精想。
我们现前六根的作用当中,第八识在我们还没有转识成智,六根互用之前,它是念念受熏的,而这第八识的种子它是贯穿于过去生无始的习气。所以我们湛然明了的内心,它是一种罔象的、虚无的,而且是一种颠倒微细的妄想。
第八识我们叫根本识,因为你前面的色受想行都是依止它,才能够生存、才能够相续的。在唯识学给第八识二个字,一个叫集,一个叫起。集是它的因相,第八识它能够集合无量无边的种子,你过去生身口意的造作生起什么样的念头,它完全把你收集起来,一个都不放过的,它有集合种子功能,它能够把现在的你跟过去的你,全部贯串在一起。
所以蕅益大师说:什么叫过去的你?
其实过去的你,也活在你的心中。你看我们要修行的时候,有人就反对啦!我想要去拜佛,有些人就同意,过去的你不同意,但是现在的我是接受佛法的熏习,我们觉悟拜佛是功德相,为什么会有人反对呢?因为我们第八识的功能不是只有现在的你,它把过去的你也集合在一起了。所以你看我们经常会真妄交攻,很矛盾,很想这样做又不要这样做,就是你有过去的你跟现在的你,在那地方互相的抗拒。第八识它能够把现在的你,跟过去的你功能全部集合在一起。第二、它会生起,起,它会把强大的种子把它表现出来产生现行。第八识又叫做根本识,这是我们最微细的部份。
你看儒家思想讲到我们的本性,什么叫本性呢?本性就是不能改变,不管你怎么教育都不能改变。
儒家的思想是讲人性本善,人的本性是善良的。他为什么造恶呢?他受外在环境一时的误导而已。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,所以教育就有效果,教育就是把你善良的部份启发出来。儒家的思想为什么要制礼、作乐?它的理论基础就是人性本善,用礼、用音乐把你善良的部分带动出来。
法家的思想是完全相反,法家的思想是人心是邪恶的,这个邪恶的本质是不能改变。所以制礼、作乐,仁义道德完全没有用,只有一个有好处,严刑峻法才有好处。
性善、性恶的学说,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是经常存在的,佛法是认为人的性不是善也不是恶,因为你讲善跟恶就落入阿赖耶识去了。本经是认为我们的心性是本来清净,是本来清净跟十方诸佛一样。只是说,佛陀在清净的心中,多了一道的光明,一个修德的智慧,我们缺乏那个太阳而已,但那清净的本质是一样的,性德是一样的。
庚三、结成
阿难!是五受阴,五妄想成。
五阴都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,都是一个虚妄相,它是五种不同的妄想所构成的。
净界法师 楞严经讲记-----822
|